主页>>在线阅读
穿越 重生 架空 总裁 青春
修仙 耽美 玄幻 都市 惊悚
辟寒金 TXT下载  
上一页 下一页
白天 黑夜 护眼

第15节


  “老夫人!爷回来啦——”

  她扯开嗓门,大喊一声。

  谢长庚本欲阻止,迟疑了下,停住,任她喊着跑了进去。

  很快,屋里亮起了灯。

  “庚儿你回了?快进来!”

  伴着一阵起身的响动,谢母的声音从屋里传了出来。

  谢长庚走了进去,脸上露出笑容,扶她坐回到了床沿上。

  谢母看见儿子,十分欢喜,捉住手问他路上的情况,母子叙了几句话,她望了眼门口。

  “慕氏人呢?”

  谢长庚顿了一顿,转头,命秋菊和阿猫都出去。

  “慕氏没回。”

  谢母一怔。“你都去接她了,她怎没随你回?”

  “她自小娇生惯养,到了我们这边,大约水土不服,当时也没和您说,走的时候,其实身子有些不便。故儿子没要她回,让她留在那边,先慢慢调养身子吧。”

  谢母皱眉。“竟是这样!她身子不好,当日怎不和我说?她既叫我婆母,难道我是那种不顾她死活的人?”

  谢长庚没有接话。

  她叹了口气,又小声抱怨:“我就知道!当日她进门,我看她第一眼,那娇滴滴的,身子骨跟风一吹就要倒似的,不是好生养的福相。怎及凤儿……”

  她仿佛忽然想了起来,脸上又露出笑容,笑眯眯地说:“庚儿,娘跟你说个事,凤儿过来了,不晓得你方才见到她没有。我想着,她反正也快是我们家的人,就让她住到你那边去了。你这趟回来,在家多住些天,娘挑个好日子,把凤儿的事给办了,也算是了了我一桩多年的心事。”

  谢长庚道:“娘,我正想和你说这个。慕氏既没回,这事还是再等等,现在不便。戚家二娘,往后也不方便再住那屋。您身子要是好了,就让她回吧。”

  谢母不悦:“这事先前我跟她说过,她自己亲口答应由我做主的!她要是不回,难道让凤儿一直等?凤儿也不小了,都快二十了!等了你多么多年,你还要她再等多久?”

  “阿母,慕氏是正室,这种事,她不在,我们若便将人接进来,于规矩……”

  “我还是你娘呢!”

  谢母打断了儿子的话。

  “我可不管外头什么规矩不规矩的,这里是谢县!我活了大半辈子,还没听过做婆婆的要看儿媳行事的道理!”

  “阿母,你听我说,现在就让人进门,确实不便……”

  谢母定定地注视着儿子。

  “庚儿,娘当初为了生你,磨了三天三夜,一只脚都踏进鬼门关了,总算命大,才熬过那一关。你爹白读了那么多书,功名不中,最后只当了个驿丞,家中能有多少进项?你打小聪明,我为了供你读书,天天纺纱搓麻,盼着你能出人头地,好容易将你养大了,总算看到了点希望,不想你又杀了人!那几年里,我担惊受怕,无依无靠,是戚家照应了我。”

  “你大概早就忘了,但娘却没忘,也不敢忘!那年乡里遭了水灾,凤儿一家带着我逃难,过桥的时候,桥突然被水冲断,连人带车掉进水里。当时我和凤儿的娘都在车里,要不是凤儿抱住桥柱子,死死抓着娘的手不放,娘早就喂鱼去了!娘是活了下来,可凤儿她自己的娘,却就这么没了!”

  “我们谢家,不但欠戚家的恩,还欠她人命!凤儿在我眼里,比我亲女儿还亲!后来知道你在外头自己订了亲事,没法改,只能作罢。让她做小,本就够委屈她了。现在你要是不要她了,我告诉你,娘就不活了!”

  谢母一边说,一边抹着眼泪。

  谢长庚眉头紧锁,迟疑了片刻,起身,跪到了地上,郑重磕头。

  “阿母,是儿子不孝,从小累母亲担惊受怕,如今又令母亲失望至此地步。此事并非儿子不愿,而是如今确实不方便……”

  “有什么不方便的?”

  “阿母长居家中,外头有些事并不知晓。接个人进门,固然是件后宅小事,但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长沙国慕氏认为是对他们不敬,那便有些麻烦。且儿子如今官做大了,朝廷里,树敌也多,背后不知道多少眼睛在盯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此事虽小,若被有心之人抓住大做文章,也是有可能的。”

  谢母有些吃惊,望着儿子的郑重神色,渐渐止泣。

  谢长庚从地上爬了起来。

  “阿母,戚氏对母亲的恩情,儿子怎敢忘?儿子倒是觉得,阿母如今这样的安排委屈她了。并非只有如此才能回报。阿母何妨将她认为义女,往后,倘若儿子能够心想事成,必厚待于她,报她当日救母之恩……”

  他话音未落,门口进来了一人,“噗通”跪在了地上。

  戚灵凤朝着谢母磕头,哽咽道:“老夫人,你对凤儿的好,凤儿感激不尽。倘若因为凤儿惹你母子生隙,那便是我罪该万死!求老夫人千万莫再逼他。明日凤儿便回我兄弟那里去了。”

  谢母急忙过去将她扶起,安慰了一番,转头看向儿子,皱眉:“你看看,凤儿如此懂事,比起你娶的那个慕氏女,谁好谁歹,你自己心里应当有数!凤儿自己既也如此开口,此事先便放着,但人都来了,不好再回她兄弟那里去了,先以我干女儿之名在家里住下来,等那个慕氏女回来了再说!”

  谢长庚不再表态,含含糊糊地唔了几声,说夜深了,让母亲再去歇息,退了出来。

  他回到东厢屋,将门反闩之后,提起行装,走到了柜前,手握住柜门上头的那只门把之时,一顿,忽然想了起来。

  迟疑了下,他慢慢地打开了柜门。

  入目所见,还是和前次一样。

  衣柜里装满女子的衣物。也不知香囊里填的是什么香料,这么久了,幽香依然不减。

  谢长庚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了那日美人榻上刺痛自己眼目的一幕。

  石榴红裙,轻霞薄绮。

  人前一派高贵,私底下却放荡至此地步,也是匪夷所思。

  他扫了一眼柜中她留下的衣物,便仿佛见到了她那张脸,眼底浮出一缕厌恶之色,“砰”的一声,关了柜门。

  次日,谢长庚早早地去了正屋,亲手服侍自己的母亲用饭,用完了早饭,他告诉自己的母亲,朝廷还在等着他去上京述职,他恐怕没法再在家里尽孝道了,这趟回来,就是为了和母亲辞别。

  谢母万分不舍,但儿子前途要紧,怎好耽搁?点头答应,替他收拾了行装,被戚灵凤扶着,一路送了出去。

  谢长庚叮嘱下人服侍好母亲,便动身离家。又是一番兼程赶路,终于在月底时分,风尘仆仆抵达上京。

  他在京中早就有了一座赐宅,宅中奴仆齐全,入了宅邸,便沐浴休整,预备明日上朝述职。

  深夜,一道来自宫里的密信,悄悄送到了他的手上。

  密信来自刘后宫中一个名叫曹金的太监。

  这个太监是刘后身边杨大太监的徒弟,早两年前起,便成了谢长庚的人。

  每次谢长庚回京,当夜便会收到消息,已是惯例。

  这次也不例外。

  曹金带出来的,都是谢长庚不在之时,朝廷或宫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大多他都已知道。

  但有一条,引起谢长庚的侧目。

  曹金说,内史张班,前几日曾入宫求见刘后。当时进言私密,自己也未能获知详情,但张班所言,似乎是与长沙国有关。

  因谢节度使与长沙国有联姻之好,既有消息,便一并告知,供其参考。

  谢长庚看完,将信凑到烛火上。

  他望着在火苗的吞卷中慢慢化为灰烬的纸,出神了良久。

第14章

  次日清早,离辰时还有一刻,朝会便要开始了。

  按照惯例,早到的大臣们,先都集中在东朝堂等候,等刘太后带幼帝上朝听政。

  众人或坐或站,三五成群,低声议论。

  他们议论的话题,自然离不开刘后面前的红人,河西节度使谢长庚。

  他昨日傍晚到的京城,给宫里递去折子,太后体恤他旅途辛劳,让他不必即刻入宫拜见,先休息一晚,明早觐见也是不迟。

  这个消息,早就已经传开。

  众人都在谈论他不久前平定的江都王乱的功勋,羡慕他再立大功,此次入京述职,必又少不了封官进爵。

  正说着话,堂口进来了一个宫人,传太后的话,道今早的朝会延迟半个时辰,让诸位大臣继续在这里等候。

  宫人一走,东朝堂里,顿时嗡嗡声四起。

  人人心知肚明,这必是刘太后在单独接见谢长庚。

  为了他的觐见,竟连朝会也要延迟,叫自己这些人继续干等在这里。

  众人除了羡慕,难免也有几分嫉妒。

  于是很快,也不知是谁起的头,众人的关注焦点,就从河西节度使谢长庚的功劳,变成了一条前些日刚传至上京官场里的小道消息。

  年初,谢长庚与三年前定亲的长沙国王女成亲,不想遭逢江都王乱,新婚之夜,他抛下娇妻,离家而去,这事也不算什么秘密了。当时有同僚去赴喜宴,一传十,十传百,早已人尽皆知。

  但大约是他当时没安抚好新妇,新妇一气之下,后来竟然回了长沙国。就在上月,平定叛乱之后,谢节度使马不停蹄地赶去了长沙国,想要接回王女。却没想到,在那里碰了一鼻子的灰。

  他非但没能接回娇妻,据说,还遭到了一向就看不上他出身的年轻的长沙王的羞辱,最后灰头土脸,空手而归。

  这条小道消息的最初来源,应该出自于朝廷派在长沙国的监正。

  朝廷在每个藩国里都驻有监正官,每月上奏一本,禀告自己当月监察所得。这是本朝设藩国之初便定下的规制。

  不管消息的真实性如何,反正对于大多数的在京官员而言,本就对出身莫可多言的谢长庚又妒又瞧不起。从这个立场而言,他们倒都成了长沙王慕宣卿的支持者。能见到谢长庚吃这样的瘪,出这样的丑,茶余饭后,谁还不幸灾乐祸,说上个几句?

  现在朝会也因为他的到来而推迟了。

  众人索性放开了,开始窃窃私语,你一言我一语地传着自己听来的消息,对谢节度使的遭遇深表同情。

  同一时刻,谢长庚正候在宣政殿外。

  虽然人不在东朝堂,但此刻,那里头的同僚们正在谈论着什么,他心知肚明。

  昨夜曹金传给他的密信里,也提过此事。大约是怕引发他的不快,只简单提了一句,道他此次长沙国之行的遭遇,已传扬了开来。

  谢长庚神色平静,站在殿外等候传召。

  伴着一阵脚步之声,刘后身边的大太监杨广树亲自从殿内出来,道太后召见,引着谢长庚进去。

  谢长庚跟了进去,行至端坐于殿中的刘后面前,行臣子的跪拜之礼。

  刘后不过四十多岁,便已做了多年的太后。十年前,来自长沙国的慕氏皇后薨,次年她被立为继后,所生的儿子,一并被立为太子。

  皇帝本就有暗疾,没两年也驾崩了。继位的皇帝年幼,理所当然,一切事宜,都由升为太后的她来听政处置。

  她掌权之后,排除异己。被分封在各地的赵姓藩王们,自诩龙子龙孙、天潢贵胄,怎甘被外戚拿捏坐以待毙,无不想着除去奸后,由自己取而代之。

  这便是持续了多年的国乱根源所在。

  藩王们太多,联合起来反对刘后执政,不是这里造反,就是那里逼宫,刘后纵然再有手段,母家再有势力,也是顾此失彼,焦头烂额。

上一页 下一页